《故事思維》在線試讀在線閱讀|安妮特?西蒙斯 (作者), 俞沈彧 (譯者)

時間: 發(fā)布:勵志人生 瀏覽:

在線試讀部分章節(jié)

 

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講的6個故事

  斯基普望著在場的股東們懷疑的臉,思索該如何讓他們聽從自己的領導。他35歲——看上去卻像個13歲的毛孩子——是一名富三代。看得出來,他作為領導對于股東們來說不啻為一場災難。他決定給他們講一個故事。

  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為一家造船廠畫電氣工程平面圖。必須畫到完美,因為在玻璃纖維框架澆筑之前,如果沒能精確放置電線,一個小過失極有可能造成上百萬美元的損失。沒關系,25歲時我就獲得了雙碩士學位。我自小在船上長大,坦白地說,我覺得畫這些平面圖幾乎有一點兒……不需要動腦子。

  “一天早晨,我在家接到一通電話,一名每小時報酬僅有6美元的工人問我:‘你確定這是正確的嗎?’我生氣了。當然我很確定:‘你就老實去澆筑那些該死的東西吧!’當他的上司一個小時之后和我打電話,再一次叫醒我:‘你確定這是正確的嗎?’我更加沒有耐心了:‘我一個小時之前就說過我確定,我現在仍舊很確定!’

  “公司的董事長打來的電話最終把我從被窩里趕了出來,我迅速趕到工地。如果我必須親自和這些家伙們握手,那就做吧。我找到那個一開始打電話給我的工人。他坐在那兒,歪著腦袋盯著我畫的圖紙。我耐著性子解釋我的圖。但是說了幾句話之后我的聲音低下去了,我的腦袋也開始歪到一邊。我是左撇子,是我把右舷和港口的位置畫顛倒了,以至于現在的平面圖是正確的圖的鏡像。謝天謝地,這位時薪6美元的工人在失誤還能挽救時提醒了我。

  “第二天我發(fā)現自己的桌子上放著一個盒子。工作小組給我買了一雙網球鞋,作為警示,以防我再一次弄錯——左邊是紅色的鞋子,代表港口;右邊綠色,代表右舷。這雙鞋不僅讓我記住了港口和右舷,還時時告誡我,即使我成竹在胸,也要懂得傾聽別人的聲音。”

  當他舉起那個裝有一只紅鞋和一只綠鞋的鞋盒,在場的人都笑了,股東大會的氛圍頓時輕松了許多。如果這位職場菜鳥已經吸取了傲慢的教訓,那么他也可能學到了一些管理公司的知識。

  “相信我”的故事

  人們不想要更多信息,他們通過眼球選擇他們想看到的信息。他們需要信仰——對你、你的目標、你的成功和你講的故事的信仰。能夠移動大山是信仰而不是事實的力量。事實無法形成信任,信任需要故事維系它——一個有意義的故事能激發(fā)人們對你的信任,希望你的建議確實能實現你的承諾,聽眾會重新燃起對你的希望。

  真正的影響力比起讓人們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情更加深刻。這意味著人們因為信任而延續(xù)你的故事。信任能夠克服任何障礙,達成任何目標。

  金、權力、權威、政治優(yōu)勢和蠻力早晚都會被信任征服。

  講故事是獲取信任的捷徑。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可以激發(fā)你的聽眾——同事、領導、下屬、家庭或一群陌生人——得出和你一樣的結論,繼而相信你的話,做你想讓他們做的事。人們更重視他們自己得到的結論,他們只會相信真實發(fā)生在他們身邊的故事。人們一旦將你的故事當成他們自己的故事,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強大力量。接下來你無須再做多大努力,人們每次和別人回憶、復述你的故事,都是在擴大你的影響力。

  無論你是通過你的生活方式還是語言來講故事,確定人們是否被影響的首要因素都是:他們是否相信你?上述例子說明,即便是億萬富豪,也不能輕易贏得人們的信任。如果影響力僅僅是權力或金錢的產物,斯基普早就成功了,畢竟他擁有金錢和權力。但是有時這確實也是一個不利條件。他的故事是一種操縱術嗎?可能是。如果是操縱術,那么當斯基普停止說話,結果就會發(fā)生變化。當操縱者沒有持續(xù)維系他影響力的網絡時,網絡就分崩離析了。操縱術(讓人們相信一個不真實的故事)需要持久的力量來維系預期的結果,而且違背道德,令人心煩。坦白地說,操縱術是影響力較為低級的方法。有一種更為有效的提升影響力的方法,任何有經驗的人都可以使用——講一個富有真情實感、具有說服力的故事。

  有6種類型的故事能有效地提升你的影響力。

  1. “我是誰”的故事

  2. “為什么我會在這里”的故事

  3. “愿景”的故事

  4. “教學”的故事

  5. “行動價值”的故事

  6. “我知道你們在想什么”的故事

  那些你希望影響的對象,一開始都有這兩個問題:你是誰?為什么你在這里?只有你很好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,他們才會相信你的話。

  斯基普想要影響的股東在愿意聽他講話之前,首先想知道他到底是誰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事先將他視為和其他富二代、富三代一樣的紈绔子弟,對于這些紈绔子弟來說,公司只是一個新鮮玩意兒。斯基普必須用一個好故事,消除聽眾腦中已經不斷重播的“我們不能相信他”的想法。

  斯基普本來可以說: “是的,我年輕富有,我剛剛買下你們公司的股份,但是別擔心……我并不是萬事通。你們完全可以信任我。”雖然這些話語和故事所傳遞的信息是一樣的,但是,故事的影響力與“你們可以信任我”的承諾所獲得的效果天差地別。如果一幅圖片可以傳遞千言萬語,那么一個故事就能夠傳遞千萬個承諾。

  在你努力去影響他人之前,你需要贏得足夠的信任才能夠成功傳遞你的信息。他們相信“你是誰”,進而成了你傳達信息的突破口。宣稱“我是一個好人(聰明、思想道德品質優(yōu)秀、出身名門、見多識廣、悟性高、成功——任何他們相信的品質)”,這更可能引起懷疑而不是信任,人們想要自己做決定。在通常情況下,你沒有時間基于個人經歷創(chuàng)造信任,你最好的做法是模擬一個你值得信任的經驗并且告訴他們你的故事。

《故事思維》

 

  聽到你的故事,是給人們機會,讓人們親眼看到你的所作所為,而不是僅僅聽聽而已。用一個故事幫他們做決定,這是獲得真正影響力的秘訣之一。

  影響的其他方法——說服、賄賂或者個人魅力——是主動式推動策略,而故事是拉動策略。如果你的故事足夠好,那么人們會自愿得出結論——你和你所傳達的信息是值得信任的。

  三倍提升你的可信任度

  在任何人允許你影響他們之前,他們想要知道:你是誰?為什么你在這里?如果你不花時間給這兩個問題積極的答復,那么他們會編造他們自己的答案——通常是消極的。

  人們認為任何試圖影響他人的人都想從中獲利,這是人之常情。大多數人潛意識下斷定,你的獲利就意味著他們的損失,這也是人之常情。

  我們總是本能地對外界樹立屏障,用懷疑來保護自己。

  你需要講一個故事來證明你正是他們能夠信任的人,不同的場合需要不同的故事。舉個極端的例子,假設一個孩子想加入流氓幫派,于是講他偷竊(或更惡劣)的故事,幫派成員可能會相信他,并接納他。我當然知道你不是黑幫成員,所以你講的故事應該是能證明你的品德,或者能說明你賺取利潤的能力的。不管是什么故事,只要能立竿見影地讓你的聽眾產生共鳴,與你建立某種關聯,能讓別人了解你是個什么樣的人就行。

  想想你和意圖影響你的人在一起的經歷——你的上司、同事、銷售人員、志愿者、傳教士和顧問,找出一個成功和一個失敗的案例。你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?你是因為這個人影響了你才與他關系親密的,還是因為你感到和這個人關系親密才被影響到?為什么你相信這個人而不是另一個人?

  你應該首先了解對方是什么人,他們能從與你的合作中獲取什么。當然,你潛在的利益很重要,但是你對于對方可信度的判斷,極大地影響了你是否相信他們可以給你帶來潛在的收益。

  因此,無論你怎么強調“對你來說意味著什么”、能獲得潛在的私利,或者合乎邏輯的理由和推斷,作為聽眾,他們會分析你所說的每一個字,判斷你是誰、你的目的,最終評價你的可信度。

  如果一個“銷售”理念的咨詢師,一開始沒能和對象建立聯系,那么他們無論如何贊美這個理念的好處和邏輯過程,都是在浪費時間。如果當時人們普遍認為,絕大多數咨詢師更關心自己的時薪而不是顧客的收益,那么只有當他們相信“這個咨詢師與眾不同”,他們才會去相信這個咨詢師。

  在董事聽證會上,志愿者委員會主席的發(fā)言,只有讓董事們確信他不是只會空喊口號或只想飛黃騰達的官迷,才有可能得到董事們的關注。一個不被人認為具有慈悲之心的牧師,是不能成功傳遞愛和寬恕的信息的。一個充滿激情的質控經理,如果被員工們認為是“沒有人性的機器”,他渴望提升客服水平的雄心壯志也只能付之東流。

  一項由《紐約時報》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在1999年進行的民意調查發(fā)現,63%的受訪者相信與“大多數人”相處,你“一定要小心再小心”;37%相信“大多數人一有機會就想利用你”。如果你認為這代表了你想影響的對象,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,證明你可以被信任。

  如何做到呢?剛才的那個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提示:應答者也表示在他們“有交情的人”當中,85%能夠“盡力做到公正”。嗯……會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嗎?讓人們了解你是誰,促使他們認為自己與你有“私交”,那么你的信任度必然會提高三倍嗎?想象一下我們的口頭語:“他人不錯,我了解他”或“不是因為我不信任她,我只是不了解她”。

  我們不讓人們了解我們是誰,他們怎么會信任我們,并且受到我們的影響呢?要是我們不能把說服他人的企圖,與回答我們是誰很好地結合,那就無異于與人們心中的評判標準擦肩而過。我們對理性的大腦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而忽略了感性的大腦。感性的大腦對于被忽視非常敏感。感性的大腦更需要重視,防患于未然,雖然毫無根據,但是它更能影響人們的結論。

  “我是誰”的故事

  當人們意識到你想影響他們時,他們首先會問自己一個問題:“這個人是誰?”講一個故事,給他們看你想讓他們看到的那個你。

  訓練有素的演說家總是會以一個非常有趣的笑話開場,或是回答一個可以輕而易舉預期到答案的問題:“這家伙無聊嗎?”一旦你使我大笑,我會認為你至少不是一個無趣的人,并放松身心聆聽。然而,如果你一開始就突兀地說:“我是一個很有趣的人。”那我準會立馬退場。如果你證明了你是誰,而不是告訴我你是誰,那么這更可信。一個故事可以讓你證明你是誰。

  演說家每次站在人群前面時,都面臨挑戰(zhàn)。我最近有幸聽了羅伯特·K.庫伯博士(著有《情商執(zhí)行力:領導和組織集體的情商》)在一個可以容納900個人的會堂里的演講。一開始,聽眾們認為他不過是寫了一本書,和其他咨詢師無異——交叉雙臂,流露出諷刺的眼神,透露出他們對“情商”理念的懷疑,甚至認為他不過是一個嘩眾取寵的家伙罷了。

  然而,他只用了10分鐘就解決了這個問題,他講了一個故事,證明了他真誠的態(tài)度,并且讓在場的900名聽眾深切地認識到他是誰、他的信仰和為什么他在這里。

  他通過講一個他祖父的故事來告訴我們“他是誰”。他的祖父在他16歲的時候過世,死于第5次心臟病發(fā)作。在養(yǎng)病期間,他非常關注羅伯特的成長,經常與羅伯特談心。隨著羅伯特的娓娓講述,我們能夠切身體會到他對祖父深沉的愛。他說:“如果我們能通過一個人的眼神來衡量他的智商,那么祖父很有可能是一個天才。”

  祖父的身體每況愈下,每次心臟病發(fā)作之后都會把羅伯特叫到床邊,用盡力氣,向孫子講述自己與死神對決的體會。羅伯特的故事吸引著我們不自覺地挺直腰背坐在椅子前端,每當他復述祖父的叮囑——“我一直在思考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,它是……”我們都聚精會神地準備聆聽一個長者的真知灼見。羅伯特的話讓我們又一次,也就是第4次笑起來,笑他祖父一次又一次地修改關于生命意義的答案,笑年少的羅伯特擔心,祖父會考他是否記得前一次心臟病發(fā)作時,他說的“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”。

  當我們滿面笑容地等著又一個令人莞爾的答案時,他話鋒一轉,道出了祖父最終的叮嚀:“我的爺爺對我說:‘投之以桃,報之以李,你奉獻越多,獲得的回報也越多。我曾經問我自己——假如我沒有拒絕盡全力奉獻那將會怎樣?會回報給我、你爸爸和你更多嗎?或許會吧,但我沒有做到。對我來說為時已晚,但你還來得及。’”我和其他聽眾一同屏住呼吸,聆聽這個老人臨終前的遺憾:“這對我來說為時已晚。”所有人難免一死,這是人類的共性。在場的所有人都仿佛不由自主地想象,當自己走到生命盡頭時,會有何種憾事呢?

  這個故事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,但是其真實性及羅伯特的真情實感,讓它充滿了力量。只有憤世嫉俗、尖酸刻薄的人才會在聽完這個故事之后依然懷疑羅伯特是否可信。

  親身經歷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流更能讓別人了解你是“誰”。客觀數據不足以產生信任。人們最終根據主觀證據相信你的意見和你的話。

  你可以用親身經歷來說明你不為人知的另一面。除此之外,你還可以用許多其他方式來告訴人們,你是誰。

  你不一定要講親身經歷。這本書中不乏神話、歷史故事,經由朋友復述的故事,熱門時事和寓言,如果你講故事的方式確實能夠從個人角度揭示一部分“你是誰”,那么任何形式的故事都能變成一個“我是誰”的故事。

  當一個人講了有關特蕾莎修女的故事,那就表明他懂得感恩和虛心向他人學習。我們可以下結論他并沒有囿于小我,值得信任,我們可以和他分享我們的故事。如果他選擇講的故事表明他懂得自我犧牲,我們便相信,他在謀求私利的同時也會考慮別人的利益。當我們看穿故事,知道講故事的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缺點,沒有否認事實、隱藏真相,我們確實可以相信他,與他共同直面棘手的問題,而不是假裝一切“都非常不錯”。

  我曾經看到過很多領導者用故事來描述自己的不足,心理學家將這個現象稱為自我剖析。這個理論的原理之一是,如果我足夠信任你,愿意向你袒露我的缺點,那么你也應該相信我,向我說明你的不足。倘若一個人能夠毫無保留地批判自己,那么我們就會覺得,不僅是他的話可以相信,他的其他方面也值得信任。

  例如,一位經理剛剛上任,他給員工們開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:當他剛走上管理崗位時,對員工的管理過于嚴苛,員工們憤而反抗,指責他獨斷專行。當聽到新來的老板講述自己被員工譴責的故事,你一定會非常震驚。不過我們也應該知道,真正的力量并非來源于完美,而是來自于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。一個領導敢于正視自身的不足,也是展示了自己的力量。

  一個“我是誰”的故事,能夠通過正面反駁而打破任何負面評論。巧妙地把這個故事融入你需要講的下一類故事之中(并非所有故事都是同一類型的),即“我為何而來”的故事。

  即使你的聽眾認為你是一位可信的人,他們仍然想知道你與他們合作的目的。而且就算他們得到一個善意的答復,他們仍然會認為你想從他們身上得到什么——否則你為什么要花時間影響他們呢?你能夠假裝真情實意嗎?你可以試試,可是我不推薦這么做。

  常聽人們談論,有誰成功地捏造和杜撰的逸事,可沒聽說哪一個能長久的。俗語講,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裝出來的笑,笑不到最后。

  ……